如何從飼養管理操控乳成分(2)

光泉廠農通訊77期 -如何從飼養管理操控乳成分
臺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 徐濟泰教授
 
熱緊迫與營養

熱緊迫會造成乳量、乳蛋白質率下降的情況,所以送風與灑水等降溫設施是不可欠缺的。前述夏季乳蛋白質率下降的情況跟熱緊迫有一定的關聯,所以熱季的降溫設施的有效運作非常重要。另外,營養的調整也有助於熱緊迫的紓解。熱緊迫配方調整重點包含:
(1)只餵高品質牧草,並且盡量降低飼糧纖維含量(NDF 25-30%, ADF 14-17%),以降低發酵熱負擔。短纖維副產物取代≦1/3芻料;

(2)調高過瘤胃蛋白質40%CP;
(3)調高非纖維碳水化合物

(35%DM)或脂肪(<7% DM)含量;

(4)調高礦鹽使達Na 0.45-0.60%、K 1.5-1.6%、Cl 0.25%、Mg 0.35-0.40%之遠超過NRC一般推薦量的標準;

(5)添加與免疫、繁殖相關維生素:維生素A 100,000-200,000 IU/日/頭、維生素E 1,000 IU/日/頭。營養調整除了有助於紓解熱緊迫之外,平時即使是沒有熱緊迫,也能夠從能量 (表4) 與胺基酸(表5)的適當調整幫忙提高乳蛋白質率。除了泌乳期的營養調整之外,在分娩前的乾乳後期的能量與過瘤胃蛋白質調整,也能影響乳蛋白質率以及產乳量,整體而言分娩前30天能量NEL=1.54 Mcal/kg搭配瘤胃可分解蛋白質7.92%、過瘤胃蛋白質5.82%的表現最佳(表6)。
在泌乳期進行配方調整時候,要注意脂肪的添加會導致乳蛋白質率的下降,所以調整飼糧脂肪的同時,也要調整過瘤胃胺基酸的供給,才能


 穩定乳蛋白質率(表7)。另外,泌乳牛飼糧添加脂肪時候,應注意原則包含:(1)飼糧脂肪最高限量為7%,其中包含牧草與穀物中已經存在的天然脂肪2-3%,外加植物油3%,過瘤胃脂肪2%;(2)脂肪只使用於泌乳期40-120天,分娩完就添加脂肪不但沒有正面效果,還可能使分娩完已經升高的血中脂肪酸濃度更加升高而抑制泌乳牛食慾。


擠乳頻率

擠乳頻率由每日兩次擠乳增加為每日三次擠乳,會同時讓乳脂肪率與乳蛋白質率下降,主要的原因是增加擠乳頻率所造成的年產乳量增加(表8)。Wall and McFadden (2008)整理了過去1941到2007年研究資料,歸納每日三次擠乳可能比每日兩次擠乳增加8-32%產乳量,甚至發現在分娩後6-10週內增加擠乳頻率就可以使整個泌乳期的產乳量增加,最短在分娩後3週內增加擠乳頻率就有增 
 


加後續期間產乳量的效果。在此要提醒的是,如果我們透過增加擠乳頻率激發更高的產乳量,我們必須要確保泌乳牛能夠依其乳量增加幅度同時養分攝取的增加,否則會造成養分攝取不足的困境。


結語

許多因素會造成乳蛋白質率下降,包含季節中的夏季、乳房炎、酮症、熱緊迫、飼糧澱粉消化率低、飼糧過瘤胃胺基酸不足、飼糧添加脂肪、增加擠乳頻率。我們要仔細分析自己乳牛場的牛群現況,才能充分定位出所有弱點所在,就有機會逐一克服困境。維護牛群最佳生理狀態,並且掌握最有利的乳成分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