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牛自動餵飼系統(Calf feeder)簡介(1)
畜產試驗所新竹分所 王思涵
小牛的餵飼者(feeder)進階為小牛的管理者(manager)
仔牛自動餵飼系統最主要的設計,是用來滿足仔牛在自然狀況下多次且少量的吸吮習慣。此套系統與個別餵飼仔牛之傳統方式最大的差異,在於免除了個別仔牛餵飼及乳桶清潔等繁複的規律性工作。目前,依各牧場需求之不同,自動餵飼系統可分成為以代乳粉沖泡型或殺菌後廢棄乳兩種。自動餵飼系統內建軟體可詳細紀錄個別仔牛的吸吮乳量、吸吮速度及每日吸吮次數等;若依仔牛年齡分群時,可依需求設定各群之每日給予乳量。例如:依日齡逐漸增加給予量或離乳前漸減給予量等。這種漸進式的離乳管理方式,對於降低仔牛離乳緊迫有很顯著的效果。
一、使用仔牛自動餵飼系統小撇步:
使用仔牛自動餵飼系統後,代表仔牛就可以放心交給機器去處理了嗎?如果你的答案是,可能要先採煞車好好瞭解一下,這套系統最主要扮演的角色是什麼了。
事實上,仔牛自動餵飼系統為牛群精準管理系統的一部份,紀錄每日規律且細微的吸吮量或吸吮速度變化等,讓飼主透過科學數據洞察個別仔牛的變化,即早發現仔牛的問題即早應對。根據研究報告指出,仔牛吸吮速度的變化是一項觀察其是否生病的關鍵指標,在仔牛出現明顯病徵前,就可以從吸吮速度下降觀察出差異。當吸吮速度下降時,依狀況給予維生素或電解質等治療,可免除病症的惡化甚至不需要用到藥物治療即可改善。
實際上,要成功使用仔牛自動餵飼系統,有數項條件必須配合。綜合數篇報告將小撇步表列如下:
(一)好的初乳餵飼是仔牛成功界接自動餵飼系統之關鍵,新生仔牛在出生後四到六小時間至少需獲得3.79公升(4 quarts)以上的高品質初乳。
(二)藉由監控仔牛血液中之血清蛋白質含量多寡,可瞭解初乳飼養管理是否適當。血清總蛋白質至少需在5.5g/dl或以上,若低於5.0g/dl仔牛健康是暴露在致病風險下。
(三)仔牛出生後3至10天(多至12天),在確定其初乳或乳汁吸吮量、乳頭吸吮能力及健康無疑之情況後,才開始帶入自動餵飼系統。帶入後的前三週,建議單次吸吮的量可以較多,每日吸吮次數僅2-4次,後再逐漸增加。
(四)當仔牛帶入自動餵飼系統後,應持續觀察其狀況。包含是否有眼窩凹陷、缺乏濕潤的缺水症狀或呆滯、離群等異狀。
(五)單組自動餵飼系統內之小牛不超過25頭。若仔牛群數量較多,則需依年齡進行分組管理,普遍分齡管理的間距以三週為主。
(六)使用自動餵飼系統之牛群,應於範圍內規劃餵飼區及牛床區,單就牛床區範圍而言,每頭仔牛至少需要1.1-1.4坪(45-50 square feet)大小的牛床區,這會使系統運作更為成功。
(七)牛床的規劃也需注意掌握幾個要項,牛床必須時常保持乾淨及乾燥。若於水泥地上鋪設牛床(墊料床),因為水泥的排除尿液或其他液體的效果不好,因此牛床的面積及厚度建議增大增厚,才易保持牛群清潔及區內整體的衛生。
(八)自動餵飼系統區內,除環境必需通風良好外,依不同季節溫度變化,需配有溫度調節設備或可調整之遮風帆布等。溫度太高太低都會影響自動餵飼系統應用的差異。
(九)仔牛每日可吸吮的乳量可設定在5.3-8.7公升(5.6-9.2 quarts)左右;每次吸吮給予乳量可設定在0.47-2.46公升(0.5-2.6 quarts)。單次吸吮乳量的設定,可以協助系統進階設定給飼間距週期。
(十)自動餵飼系統外,乾淨的飲水來源、含草料成份的教槽料(如苜蓿粒)等也是不可或缺的要件。
(十一)自動餵飼系統之清洗週期設定,一天至少需清洗兩次,以避免水中礦物質造成攪拌器阻塞或損壞,畜主需時常確認系統的清洗流程是否確實。
(十二)定期檢查自動餵飼系統抽吸效果、乳頭品質及乳汁流速以確保個別仔牛獲得預設之乳量及營養。
(十三)若系統內建校正系統,每週需進行一次校正;若無畜主需手動校正,以確定自動餵飼系統中乳粉及水的輸出量是精準的。使用代乳粉沖泡型的餵飼系統,在選擇代乳粉時建議以蛋白質含量28%、脂肪20%及含可溶性纖維的為主,另也需注意代乳粉的沖泡容易度,以37-40攝氏溫度下能順利被系統沖泡完全的做為優先選擇。
下一篇: 仔牛自動餵飼系統(Calf feeder)簡介(2)